教研天地
教师学习资料(七)——导学案设计要求
时间:2017-04-09    浏览:2265


    教学设计必须最终落实到对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即“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它要经历从“无形设计”到“有形设计”两阶段。所谓“无形设计”包括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课程资源开发、把握学情、策略构思等,这些是看不见的设计。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有形设计”即指通过设计产生的有形的结果性文本材料——导学案。
    一、 研读课标作指南
    1、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教材既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更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所以提倡教师和学生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2、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按照课标的理念,教科书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涵包括内容、编排体系、呈现形式。其中,教科书内容的选材标准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挑战性的、有丰富的学科内涵的内容。而编排体系倡导探究式的呈现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主张要体现探究性、情境性原则的依据。
    3、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具体指导。
    与教学大纲不同,课标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而没有指出这个目标是哪个年级,应该在哪个学期达到。这就给教材编订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学校进行学段课程改革和教学整合搭建了平台。
    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材,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4、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
    课标的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建议。比如语文课标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
    比如历史课标“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类似这样的案例,就可以直接或者稍加整理拿来使用。也提醒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设计生活化、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
    二、用好教材促发展
    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带着学生走进教材”,其实还应该再改一下,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第一种只会教书(那学生来配书本);第二种的先生不会教书,是教学(拿书本来配学生);第三种也就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各个版本的教材各有不同,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应该搜集多种版本。
    教师要在教材的使用上把握好“四度”即:深度、广度、梯度和角度。
    三、学情调查是起点
    学情调查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主要从学情调查的内容、学情调查的起点、学情调查的时间、学情调查的对象四大方面来分析(详见后)。
    四、分层设计重差异
    1、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目标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普遍性,达到“下要保底”还要本着“上不封顶”的原则考虑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研究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自助餐”式的学习目标,亦即分层设计学习目标。
    在分层设计目标时,往往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容易设计为分层目标,像这样的情感目标就不适合设计为层次性目标。
    2、分层设计问题
    导学案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特别强调问题式设计,遵循“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问题情境化”的设计要求。就问题层次来讲,根据目标要求,一般从认知层面、学生层次、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将问题分为A、B、C、D四个层次。
    A层:知识水平层次,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一般在课前解决。
    B层:理解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通常由学生合作学习完成。
    C层:应用水平层次,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通常由学生展示探讨完成。
    D层:拓展水平层次,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通常由教师点拨学生完成。
    此外,根据学段或者学科特点,课堂问题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星级:基础性知识(识记或理解);二星级:综合性应用。包括本堂课内知识点的综合、新知与旧知的综合;三星级:拓展性应用。
    3、分层设计学习程序
    导学案设计在高效课堂上因课型的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学习程序设计。从课型讲,往往有综合课、自学课、展示课、反馈课等课型之分,也有其他组合的课型。
    一是综合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自学(包括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展示又可细化为“小展示”和“大展示”。
    二是自学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交流—疑难反馈—成果总结;
    三是展示课型的学习程序:明确目标—分工展示—互动生成—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四是反馈课型的学习程序:问题导学—自我反馈—对子帮扶—交互评价—全面提高。
    4分层设计展示板演
    对于有层次、有梯度的综合性问题的展示,有时可以预设到导学案里,有时根据课堂进程即时性生成。如预设中认为较难的问题,大家已经掌握了,就不再按预设的要求机械的分工展示。
    5分成设计评价标准
    一般是通过高效课堂专门的评价体系来体现,比如为了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表现,在评价上往往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诸如多给小组积分,多给展示机会,小的物质奖励,提供某些学校活动安排或学校学习资源利用的“特权”等等,总之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在导学案中主要通过学习目标设计来体现所要达到的标准,其落实要在课堂上呈现,所以要与评价制度结合使用。
    6分层设计达标测试
    导学案集“导学”、“导练”、“导测”、“导评”、“导思”于一体,教师不再安排其他作业。达标测评有很多方式,比如可以对子测评、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达标测试、开放性研究小课题等等,形式多样,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导学案在设计达标测评题目时,一般按照题目训练由易到难5﹕3:2的难易层次来设计达标测评题目。
    五、学法指导在其中
    导学案不是教案,更不是习题集。它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要把过去研究“教法”的精力全部用到研究“学法”上来。研究学法就是研究教法,但研究教法却不是研究学法。如在高效课堂上,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用好纠错本?如何用好双色笔?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六、集智备课作保证
    作为一个高质量的导学案设计,发挥集体的智慧是明智之举。有关集智备课的内容详见专题论述。

 

0
恰同学少年 相聚凤华学校
联系电话: 0356-2227188 22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