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流
浅谈“培优补差”
时间:2019-11-09    浏览:1974

高中部:周艳青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共同交流,我感到十分荣幸。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支持和理解,使我能够不断的进步和成熟。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不能称之为经验,算是与老师们的探讨和交流吧!

我认为一个班级成绩优异与否和培优补差工作有直接的关系。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我的工作思想是: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潜能生取得适当进步,让潜能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以下我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喜欢老师,是培优补差的关键。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关键上好第一节课,每带一个新的班级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这一节课为你今后的一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物色称心的小助手。

首先,”小助手“的质量是培优补差成败的关键。必须挑选班上英语成绩优秀,责任心强的学生做”小助手“。其次,不管是课堂内外,一定要关注小助手的学习情况。虽然是小助手,但毕竟也是学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多在学法上指导他们,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胜任”小助手“的角色。

三、观察学生并了解学情。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观察,了解,并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1.优生2.中等生3.潜力生4.后进生5.偏科生)根据各种学生的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培优补差的计划,措施。并对培优补差的学生建档立卡。表格如下:

班级

 

科目

 

时间

 

本阶段重点训练学生名单

培优学生

补差学生

训练内容和方法措施

 

 

训练收获或存在问题的反馈

 

 

下阶段工作初步设想

 

 

备注

 

 

四、发挥优生的优势。

1、指名让他带领一个学习小组,担任学习小组长,介绍方法让组内成员懂得怎样学,并设立小组评价机制,激发他们小组之间的团队竞争意识,从而在组与组之间、在生与生之间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进步。(以上建组的事情交于小组长,而老师主要进行不定期的监督,以及在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帮助)

2、课堂上引导潜能生学会即时提问、质疑,请优等生及时解疑,及时消除潜能生不懂或是不太懂的题目,堆积或是拖延会让潜能生身上的包袱越来越沉重。

五、采用以“困”助“困”的方式,坚持辅潜工作。

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是在班里开展一对一的“手拉手”活动,让优等生去帮助学困生。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还是有一些效果的,可时间一长,我们就会感觉好像有些名存实亡了。这种现象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便深入学生中间去探个究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交流,我发现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学困生们经常会收到优等生的埋怨;二是他们的思维方法不同。对于优生的指导,学困生们往往都是听得云里雾里,效果自然好不到哪儿去。相反地,学困生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却是顺畅多了,而且他们也很乐于去帮助同伴,感觉自个能给同伴作指导是一件很光荣、很自豪的事。于是,这学期我便尝试着让学困生去帮助学困生,当某一个学困生有了进步时,我就会让他去帮助比他学习更困难的同学完成任务。没想到,这样的安排很快地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学习的兴趣也浓了,干劲儿也足了,再加上老师的及时肯定和帮助,学习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六、老师的征服力。

在教学中要有“四度”来征服你的学生:第一,习题设计要有梯度;第二,习题讲评增加信息程度;第三,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第四,解题训练要讲精度。

七、注重与家长及时联系。

通过家长会或微信等方式,了解学生背后的实际情况,便于和学困生更好的交流,也可让家长摘掉”孩子成绩薄弱“这顶帽子,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形成良性循环,向好的方向发展。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我自己积累了很多种“培优补差”的方法,但我自身体会“攻心法”最为实用。由于基础薄弱的孩子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的作用和对立的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诚的情点燃他们的自信。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孩子,在高考体育测试前后,孩子成绩出现不稳定的现象,我与孩子交流时并没有质问他成绩下降的原因,而是询问了孩子的学习状态,睡眠质量等等,并且告诉孩子“你一定会成为我心中的一本选手”当时孩子眼中闪着泪花,我告诉自己“你成功了”。

从孩子们的留言中(老师从30分到104分,是你陪伴着我。你选择相信我,我就不会让你失望。)看似简单,但这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进一步坚定了我“深研培优补差”的信心,争取在新的征程中有新的突破。

0
恰同学少年 相聚凤华学校
联系电话: 0356-2227188 22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