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语言存在的问题 现在一些老师为新课改在课堂上出现了“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活动而活动”等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教学现象。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表明,“非此即彼”、走极端的教育改革做法终究要吃苦头的。我们要从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此,对于新课标,我们必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对于旧课标,也不抛弃,而是要扬弃。经过观察发现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 1、为造气氛,故意作秀 有些教师根据新课标提倡的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这项要求,从上课伊始就用亲切、自然、柔和的语调,不管学生的状况如何,一味地“甜言蜜语”,语言做作,情绪异常饱满。时间一长,使学生疲劳、厌恶。从教学意识上看,这些教师没有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这种过分地创设氛围而忽视学生的做法是不得当的。 2、词不达意,含糊不清 我们知道,备课与上课是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备课就应该考虑怎样用简洁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我们的意思。所以备课是关键,尽量让我们的讲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预设与生成总是很难衔接得那么完美,课堂上总是有很多的突然和意外,如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课前又没有准备等,有些老师就选择用模糊的语言搪塞过关,长如此,学生对老师自然失去信任,变得默默无语。 3、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讲课时语调平淡,表情严肃,从例题到练习,再到课堂小结,整个过程如同背书非常流畅,如流水一般源源道来。虽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但这不过是一种形式,课堂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程序进行。这种语言的课堂难免会有学生睡觉,课堂效果自然不好。 4、语言臃肿,拖泥带水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讲话不分主次,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二是语言罗嗦,怕学生听不明白,经常进行不必要的重复。有些教师虽也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对合作学习持不放心态度,对合作结果反复问,然后又反复解释,如此拖泥带水,颠来倒去,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效性 课堂要讲究实效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课堂语言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环节。我们要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我们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思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的明白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然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讲一些作秀语言、模糊的语言,甚至非专业的语言等都是不利于课堂教学,更谈不上提高课堂效率了。 2、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使认知结构再发现的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那种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参与度为由,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是一种形式。我们的课堂提问语言要把握好“度”,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不约而同地把问题讨论聚焦在“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上,这是大家的心声,这也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实效性”的意义在于通过触及课堂教学更深层面的实质问题,唤起广大教师研究探索的热情,使教师在“实效性”的大讨论中更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对课堂教学实效本质的再认识,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一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