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好家长
如何做个好家长
时间:2017-02-18    浏览:

    现在有很多重要的岗位都要培训并持证上岗,但当家长不用,孩子一出生,你就是法定意义上的家长了,对于育儿知识你或许还了解些,但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好一个初中的孩子,可能就得摸着石头过河了,生一个孩子很容易,爱孩子也容易,老母鸡都会,但真正的教育好一个孩子真不易,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前没有借鉴,后没有弥补,其实,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它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干这行时间越长,越觉得教育孩子是件很难的事,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单位你做任何工作都有退休的时候,但是做家长,你不可能退休,家庭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也事关一个国家的希望未来,所以有人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民族前进的手。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我们需要了解些孩子们成长的规律,了解些教育的常识,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谈的题目很大,时间关系,重点谈两点吧。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和对策
    一)、家长忽视榜样的力量
    哲人曾经说过:“好父亲胜过100个教师”,“好母亲可以缔造一个优秀的民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人和成才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较,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孙敬修老前辈曾说过:孩子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心上,要做好榜样啊。在家里,孩子就是个小雷达,家长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若家长言行不一,后果不堪设想。比如说,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老子没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我看你那打麻将时也挺开心,你没上大学,小日子过的也不错呀。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你若上班吊儿郎当,对待工作不负责任,要求孩子对学习严谨踏实,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也是他的工作呀!你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前几天,我爱人接了一个刑事案件,北京体育大学一个大四的学生, 20多刀杀死女友后并自杀未遂,小伙子,自幼习武,一米八多,一表人才,一审判死刑,他们几个律师上午到看守所会见后,都没心思吃午饭,觉得这孩子实在太可惜。但和他父亲见面后,顿时明白这孩子走到今天的原因,他父亲曾痛苦的的说:这孩子从小就很乖,不像我脾气暴躁,说话就急眼,急眼就动手。在家中,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影响教育着子女,只是你没意识到罢了。你不要觉得生活小事无所谓,要知道,教育无小事,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换句话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两个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不要只羡慕别人的孩子学习好,要自己反思,你像别的家长那样付出了吗?不要抱怨孩子,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老师和家长。
    在家庭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说父母“没文化”。尤其是上了中学的孩子,对家长说这句话有时好像口头禅一样。不少家长听到这话时,心里很郁闷,其实,孩子说家长“没文化”是源于对父母言行的直接感受。由于不少父母看不到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总把孩子当小孩儿看待,只关心孩子的生活琐事,每当这时,孩子就会想:“我又不是三、五岁的小孩儿,真讨厌! 真罗嗦,尽说些废话。”加之有的父母不善于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对时事政治、社会动态、科技知识等知之甚少,孩子和你聊什么,你都不懂,父母“没文化”的感觉,便在孩子的心中慢慢产生,一些孩子就片面认为父母是老土、水平低、没知识。于是,什么话都不愿意与父母说,逐渐在家里“自我封闭”。其实,合格的家长并不是要求父母有多高的学历、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有多少金钱。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偏僻的农村,有一位父亲,在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做作业时,他就拿本书坐在他旁边看,在父亲的示范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孩子一天天长大,后来他终于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他崇拜的父亲竟然是个文盲,懂事的儿子没有揭穿父亲,只是更加努力学习。我们不必想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这位父亲的教子行为就让人佩服,文盲的他,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像这种事,新东方的总裁俞敏洪为了他的女儿也做过,他在家工作经常用电脑,上小学的女儿就认为他在玩,给她讲道理她不信,没办法,只要女儿学习,只要他在家,他就会拿本书在他旁边看。我儿子上高中以前,我几乎没看过电视连续剧,所以到今天我儿子也从不看电视剧,而现在我觉得没事一身轻了,偶尔看个电视剧,每次被他看到,他都会非常不屑的说:真是老太太了,没事搂着电视看泡沫剧,学点什么不好呀。我无语,因为我给他养成了那样的习惯,所以到现在,尽管孩子不在身边,我每天在家都看会儿书,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怕和他没有共同语言,更怕被他瞧不起!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养不教,父母之过,所以咱们家长争取在行为习惯、为人处事等各方面给孩子做出表率,做个榜样,少看点电视、少玩会儿麻将,挤点时间,多看点书,和孩子一起成长,做一个合格尽职的父母。
    二)、重视分数,轻视过程
    要说现在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分数,那是不现实的,孩子成绩不好,一是家长面子不好看,二是分数确实关系到孩子的前途。所以家长看重分数没有错,问题是你只看分数,只重结果,那就不对了。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家长对待分数的态度应有所不同。小学阶段,孩子的分数不重要,家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能力,拓宽知识面上。初中阶段,初一、初二孩子上课必须认真听,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做好课内的事,不必加太多的课外习题,剩余的时间,可让孩子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如简单的英语故事、优美的散文,科技读物及相关的报刊杂志等等,这些书不仅使孩子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对写作、学理科都帮助很大,兴趣广泛,对将来高考报志愿都有好处。这犹如盖高楼,地基打得越宽、越实,才稳当。初三面临中考,分数很重要,要做大量的课外习题,见题型,训练技巧,总结规律。这时成绩会提高很快。我儿子在小学时,主要训练他记忆力,拓宽他知识面,小学升初中时70多人,排名27名,很低;初二时,年级前十,中考年级第一,全局两千多人排名21,可到唐山一中,一千三百多人排九百多名,但到高三第一学期时年级前十五,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小学基础打得好,初中有后劲,初中知识面拓的宽,高中就有后劲,这叫厚积薄发,而且孩子学习有目标,有动力,这犹如一辆汽车,发动机打着了,自己会跑得很快,若发动机打不着,只靠人推,那就真费劲了。现在有的家长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舍本逐末,致使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没有后劲。加班加点做习题的学生是今天的成功者,但是明天的失败者。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越差越没兴趣,形成恶性循环。所以,重视分数是有阶段的。咱们有些家长平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考试分数,只以分数论英雄,分高,高兴奖励,分低,臭骂一气,更有甚者胖揍一顿,这都是不可取的,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学习,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给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才有好的分数、好的未来。
    三)、重补习轻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会学习,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到高阶段学习就越吃力。也有一部分家长给孩子盲目请家教,据有的学生反映,他们周末全部用来补课,根本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更有甚者没有时间完成老师布置得作业。我并不完全反对请家教,但要因人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孩子基础差,上课确实听不明白,可以让家教针对性的补习,这样对孩子学习是有帮助的,如果孩子成绩很好,想再提高难度,拓宽知识面也可以,但无论什么样的补习都要有针对性,不能说我掏钱请了家教,把孩子交给他,家长就算万事大吉了。孩子成绩一旦没有提高,我们家长还振振有词:我花这么多钱给你请老师,你还学不好,你对得起谁呀!举个例子:孩子婴幼儿期,我们是抱着,一岁多开始学走路,家长搀扶着她,两岁多,走稳了,家长在旁关注着他,再大一点,我们就可放手让他可尽情的奔跑了。学习和走路的道理是一样的。幼儿学习、游戏,家长全程陪同;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搀扶,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养成习惯,开发智力;初中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灵需求,高中生的学习家长就可以放手了,如果你永远抱着她,他一辈子学不会走路,如果总有家教陪着她,他永远没有自学能力。只是前者看得见,后者看不着而已。需要说明的是前一个阶段做的越好,后一阶段越省力。否则,就得亡羊补牢。再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不饿,你偏往他嘴里放吃的,吃不下,再用棍捅捅,那孩子不烦才怪呢,如果孩子很饿,他还找不到吃的,让他几经周折才找到,他会非常欣喜,非常珍惜,吃的很香。学习也如此,要让他体会到自己动脑解出题来的惊喜,这样会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我外甥,初二转到咱们学校,刚来时英语倒数第一,初一的知识就跟没学一样,都没法请家教,我让他边学新知识,边复习初一的旧知识,计划好每天看多少页,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学习中不会的内容记下,到校问老师,回家再讲给我听,每天练听力、背单词、默写课文,一学期下来,达到班里中等,初中毕业时年级第七名。孩子只要没有智力缺陷,只要家长教育得当,没有成绩太差的学生,成绩倒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他会自学了。我们老师讲课也一样,不仅教知识,更要交方法,不仅给鱼吃,更要教他学会钓鱼,从长远看,自学能力最重要,因为孩子终生都需要学习,一定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不如学习重视。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我来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国外有人曾做过一个试验,养了一群鹿,并专门圈了一片草地。过了两三年以后这些小鹿长成了大鹿,但是很多鹿都有病,医生说大都是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等。得病的原因就是这些鹿过的太舒服了,吃完就睡睡完再吃,从来不用奔跑。有个科学家提出引进一群狼来,让狼来治疗鹿的病。开始时,这些鹿笨到看到狼都不知道跑,居然迎着狼走过去,结果被狼一口就咬死了一只。狼每天吃一只,后来鹿看到狼就跑,时间长了鹿的病全治好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不给孩子创造一种独立的环境,孩子就会成为圈养的鹿。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不怕苦不怕累,在学习上,才肯动脑钻研,才会拓展知识,才会提高成绩。
    五)、滥用惩罚、批评不当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很简单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就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教育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所犯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应该原谅,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还有一点请家长谨记:当跟孩子你生气时,千万别教育孩子,因为此时你说的全是气话,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怎么解恨会怎么说,你是出气了,但受伤的是孩子,与教育无补。所以有人提出家长教育孩子的“三分钟”规则,就是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要冷静三分钟再说话。
家长在与孩子说话时,要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想法、愿望,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告诉孩子,使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包含的关爱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举个例子:有一天,孩子在该回家的时候还没有回家。家长开始想:这孩子,又贪玩了。继而是愤怒:都什么时候了,人影子都不见!不等她,我们先吃饭!心里想:她回来非得好好收拾她一顿不可!晚饭后7点、8点,家长越来越焦虑:这孩子不会出什么事吧?越想越害怕,开始一个一个打电话询问女儿的同学。正在此时,门玲响了,母亲迫不及待地去开门,(接下来会怎么样?大家想一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呢?劈头一阵责骂:“你死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差一点没去报案......”女儿试图解释,但母亲此刻哪里容得下倾听女儿的解释?劈头盖脸的臭骂一顿,这位家长用“责骂”传达了自己对女儿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关爱。做父母的,原本出于“爱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不当的方式所遮掩。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往往被湮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孩子的同时,不时声称“我都是为你好”,但孩子听到的却是如雷贯耳的斥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这样对孩子伤害太大,要冷静下来,理性的批评孩子,在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但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还要注意这样几点:
    1、避免夸大事实。不要用“你总是”“你肯定”“你从来”这样的句式,贴这样的标签。凭心而论,你的本意并非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总是如此”、“肯定如此”、“从来如此”。但你总这样说,孩子就会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所以应避免。
    2、避免笼统模糊。如果你对孩子的某种行为不满,要避免笼统的指责“你这个孩子......”而应该具体地说“你这个行为......”“你这事......”因为你真正不满意的是他的某个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也就是咱们说的对事不对人。
    3、善于认错。家长也有无理的时候,认错时不要说“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错!”“反正你总是对的,我都是错的!”,这样说是敷衍应付,不真诚,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是我错了。” 这样不仅给孩子树立了好的行为榜样,还使孩子更佩服你。
总之,当我们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时,要避免指责,而是对她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让孩子体会到你的良苦用心;平等的交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他的知己朋友。我经常对儿子说:记住;不管现在世风多坏,道德多沦丧,父母永远是是真心疼爱你的人,永远是无私帮助你的人,永远不能怀疑父母对你的爱!
    大家配合我做个练习:如果你对孩子过多看电视的行为不满意,你怎样告诉他?
    A、整天就知道看电视!你看隔壁的xxx;哪样不比你强?你这样不争气,以后工作都要找不到!你去扫大街吧!(这样说,实际上只是发泄了自己的焦虑情绪,并且让孩子觉得在父母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因而他会更不思进取。)
    B、明天开始,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这样凭一时冲动作出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它的可行性。)
    C、我们真为你的视力担心!如果你不能控制自己,我会帮助你的。因为我们是父母,我们要对你负责。(把你的关心和协助明确告诉孩子,孩子会理解父母,会接受你的建议)
    二、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育孩子
国内外的学者都问过许多家长:您觉得孩子什么时候最难教育?多数家长认为是上初中的时候。孩子上了初中,个子长高了,更懂事了。可是脾气似乎也变大了,与家长之间不时出现矛盾和冲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家长不了解少年期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前苏联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出:少年期的年龄特点在于具有一种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矛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生理上巨变与心理发展相对尺缓的矛盾。少年生理方面的巨大的变化从心理上希望尽快进入成人世界。但是,他们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又不能完全充当成年人的社会角色。
    2、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思维、情感、个性等。少年期的孩子特别希望家长把他们当作“大人”看待,特别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和信任。可是,有时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看自己总是一朵花,看别人全是豆腐渣”家长应提醒和引导他们调整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不要走极端。成功时,常常情绪高昂,挫折时,马上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妄自菲薄。家长不要急于介入或干涉,应该允许少年有一个自我的情感世界,家长应理解和信任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
    3、心理上的压力与承受力的矛盾。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巨大压力。内部的包括生理上的巨大变化、情绪不稳定等,外部的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过高期望和要求。现在的孩子的确很累,他们幼稚的双肩担负着太重的担子,可此时孩子心理承受力是脆弱的。家长在教育他们时,一方面不要把少年当作“小孩子”来看待,要适当地尊重孩子的意见。另一方面,也不要把省当作成熟的青年来看待,要给予必要的、正确的指导监督,既要采取措施发展孩子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幼稚性、冲动性和依赖性。
    二)、少年期家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分析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特殊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把握好“放”与“管”尺度。
    1、既要尊重理解,又要严格指导。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因此,“理解、尊重孩子”能够有效地拉近你与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请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毕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桥梁,而不是真正的成年,他们的意见、判断很可能经常是不妥当甚至是荒唐的,身为家长当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对,但在否决孩子意见的同时,你完全可以同时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虽然家长不能接受,但是家长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家长要根据少年的实际特点给予积极、严格的指导。06年我儿子考试失利,659分,差2分与北大擦肩而过,我坚决让他复读,他坚决不听,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不了他,最后我让他后果自负,他毅然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开学那天,他的校长给他发了条短信:王拓,你踏进北邮将是北邮的骄傲,未进北大是北大的遗憾。因台校长也主张他复读。没办法,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今年又放弃出国和保研的机会,改专业,考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金融系的研究生,同样我还得尊重他,尽管不情愿。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殊途同归,但他收获了选择的喜悦,经历了心灵的历练,体味到了承诺的分量。当然,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是尊重理解,还要严格指导,崇尚所谓“树大自然直”,其实这就等于放纵,会造成许多隐患。
    2、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呼声,主动与他们沟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但在这种沟通中,我们做家长的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少说多听。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位母亲,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哑了。儿子放学回来后说:“妈妈,老师批评我了。”接着就诉说老师怎么怎么不对。当时,这位母亲特别想批评儿子:你错了,老师是对的。可是因为嗓子哑,说不出话,就只好瞪着眼睛,看着儿子说。等儿子终于说完了以后,突然儿子又说了一句:“妈妈,我谢谢您。”她当时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儿子又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第二天,儿子又对妈妈说:“妈妈,你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这就是倾听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评论,孩子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但是不要认为沟通需要用嘴去说,其实沟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听。可以说,倾听有时候是最好的沟通。心理咨询师要做的就是贡献自己的耳朵。“听”是咨询人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因为大部分有了心理问题的人,他所真正需要的是把自己的苦恼、烦闷说出来,有时你只需认真地去倾听,并表现出你的关注,再略加指点,来访者就会心满意足,感到心情舒畅。我们常说“话是开心的钥匙”,这里的“话”是要来访者说的,而不是咨询师说的。当家长的,好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总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却很少主动去听孩子的。那么,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我们尽量的少说,多听,你会发现与孩子的关系会有很大的改变。

0
恰同学少年 相聚凤华学校
联系电话: 0356-2227188 22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