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行走的思政课】 访唐宋文脉 寻千年风雅 |晋城凤华学校2025年秋季研学周活动落幕
时间:2025-11-08    浏览:8

当课本上的历史走出纸页,当唐宋的风雅照进现实,一场注定难忘的研学之旅就此启程!10月28日-31日,我校初、高中部一、二年级同学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向往,奔赴河南巩义,开启了以“访唐宋文脉,寻千年风雅”为主题的本学期研学周活动。

 



同学们踏足石窟古寺、诗圣故里、博物馆藏、北宋皇陵,在行走中触摸文明脉络,在探索中传承中华文脉,让这场“行走的思政课” 收获满满、意义深远。

第一站

巩义石窟寺——北魏石刻里的千年匠心

图片
清晨的阳光洒向古老的石窟,同学们怀着肃穆的心情走进巩义石窟寺。一踏入寺门,仿佛穿越1500余年的时光隧道,北魏的沧桑与庄严扑面而来。当国宝级浮雕《帝后礼佛图》映入眼帘,同学们瞬间被震撼:精雕细琢的线条勾勒出恢弘的礼佛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神态尽显皇家威仪与佛教虔诚,曾经停留在历史课本上的图片,此刻化作可触可感的艺术瑰宝。

在讲解员老师的细致引导下,同学们驻足静观、认真记录,了解北魏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探寻石刻背后的历史故事。那些在石壁上留存千年的纹路,不仅镌刻着古人的信仰,更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卓绝智慧与坚韧精神。石窟内的静谧氛围让每一位同学都学会了“静观” 与“深思”,在与历史的无声对话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第二站

杜甫故里文化园——诗圣情怀的时代共鸣

图片
“笔架山下,窑洞依旧;诗圣故里,文脉绵长。”离开石窟寺,同学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杜甫故里文化园。这里是诗圣杜甫诞生与少年成长的地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展厅内,详实的史料、珍贵的文物串联起杜甫颠沛流离却心系苍生的一生: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少年壮志,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慨叹,再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每一首诗、每一段故事都深深触动着学子们的心灵。
同学们在杜甫雕像前驻足沉思,在窑洞故居中感受先贤生活,让曾经遥远的文学符号变得可感、可触。在这里,大家不仅读懂了杜甫的家国情怀,更体会到了中国文人“忧国忧民” 的精神内核,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在此刻悄然发生。
第三站

巩义博物馆——方寸之间见千年沧桑

图片
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同学们走进巩义博物馆,仿佛翻开了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从史前文明的石器陶器,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从隋唐的精美唐三彩,到北宋的瓷器书画,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诉说着巩义这片土地的千年沧桑与辉煌。
讲解员结合上午的研学经历,将石窟寺的佛教艺术、杜甫故里的文人精神与博物馆的历史脉络相结合,帮助同学们串联起零散的知识碎片。大家一边认真聆听,一边驻足观察,在脑海中构建起对巩义乃至中原地区历史文化的完整认知框架。这场“沉浸式”的参观体验,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包容性,进一步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
第四站

宋永昭陵——北宋风华的沧桑印记

图片
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北宋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踏上宽阔的神道,两侧巍然屹立的石像生瞬间将大家带入了那个文治鼎盛的北宋王朝。文臣武将神态肃穆,瑞兽石马栩栩如生,每一尊石雕都彰显着北宋的艺术风格与皇家气派。
在讲解员的讲述中,“仁宗盛治”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宋仁宗的宽厚仁爱、朝堂的清明开放、文人的家国情怀,让同学们对“明君” 与“士大夫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刻,宋仁宗的仁政理念与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跨越时空遥相呼应,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站在高大的封土堆下,望着眼前的沧桑古迹,大家不仅感叹历史的变迁,更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了全新的思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巩义研学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将化为同学们成长路上的丰厚养分,激励大家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沉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近年来,学校利用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行走的思政课”,陆续开发了数十条中学生研学线路,内容涵盖红色精神传承、历史文脉溯源、非遗文化探索、城市产业认知、前沿科技科普、多维主题融合等主题。未来,学校将继续开发更多的研学线路,让同学们在行走中探索世界,在实践中收获成长!

0
恰同学少年 相聚凤华学校
联系电话: 0356-2227188
晋ICP备050006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