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流
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时间:2013-01-17    浏览:5751

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
——专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
□本报记者  褚清源


“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式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这是《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封底的一段文字。2009年7月,这本书出版以来同时受到了学界和一线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评论认为,这本书以前沿的视角、深入浅出的解说系统阐释了当前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解决方案。而这段文字也许正是作者对教育现实问题人本主义回答的高度概括。
这本书的作者张卓玉是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作为分管基础教育教学的副厅长,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行走方式,每到一地深入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是他惯常的一种工作方式,更是他多年来的一种教育情怀。他常说:我首先是一个教育人,然后才是一位行政官员。生活中他不断切换着这两种角色。他常常鼓励并倡导教育局长要深入课堂调研问题;在学校里,他会走进班级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这样的行走方式为他的思考积淀了丰富的思想土壤,也构成了他生活中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一部分。正如他在书的后记中所说,“多年来,我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现实的体制内的世界和理想的学术性的世界。”也许正是这种两栖式的生活让他有了与众不同的思考。
他提出,学校教育面临的不是改良,而是具有颠覆性的一场革命。这位一向温和的教育官员所倡导的教育革命,最核心的是要从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让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在《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比如,问题解决式教育、泥土思维、种子思维、心智生活等等,他试图围绕“人本主义”构建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
有人评价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扎根于实践、生长于的思想结晶,更寄予了他对人本主义的美好追求。在这本书里,张卓玉到底系统分析了哪些现象,建设性地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10月27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记者与张卓玉副厅长进行了对话。我们的对话围绕《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这本书逐步展开。
从改良走向革命
中国教师报:您书名中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指什么?
张卓玉:欧洲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称为“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教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曾提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于是“第二次教育革命”被提上日程。所谓“第二次教育革命”是针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而提出的。就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距离人本主义还有多远。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教育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二次教育革命也将成为可能。
中国教师报:您的书名《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很吸人眼球。为什要使用“革命”
二字,您意在强调什么?
张卓玉:用这个词是经过慎重思考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当中,课堂教学领域真的是实现了很大突破。我在许多场合常常使用“革命”这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果。要“革命”就不是在过去框架下的调整、完善,而是在建立一种全新的框架。我觉得今天的教育仅有改革或者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或者改良只是在现有的框架下的部分调整、补充,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停止过改革。改革的不断重复恰恰证明,仅有改革还不够,需要寻找新的机制、新的基石。改不下去是因为支撑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存在问题。因此,使用“革命”这个词意在强调,新时期的教育变革必须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新的实践模式。
中国教师报:那么,以往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改良吗?
张卓玉:在原有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只能是改良,因为以往的改革中,教育的基石没有变,就像一座结构出了问题的房子,改门窗和再装修,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革命必须寻找新的教育基石,在新的教育基石之下改变框架与结构。
中国教师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以往的教育改革只是量变,还未发生真正的质变?
张卓玉:多年来,我们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现在为什么是“革命”呢,是因为需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重新审视我们的改革实践。今天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要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师本”的“地心说”走向“学本”的“日心说”,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对人的尊重,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会,能够自主,能够自治。
中国教师报:您所说的新的基石是指什么?
张卓玉:新的教育革命需要新的基石来支撑,而所有的基石都是基于人的发展,基于对人的尊重。我所说的这场教育革命必然是以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和追求为理论基础的。它包括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充分相信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和学生潜能的发展才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及其解决是教育的起点及过程,探究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体验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和社会,也是未来和谐社会的摇篮,教育过程既是获取的过程,也是付出的过程。学生应该走向社会,社会应该走进学校,学校的重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
中国教师报:你如何理解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张卓玉:教学与教育很多时候被有意无意地割裂开来了。英文的教育,本义是让人发展,给予学生阳光和水分,让其自由生长。教育即生长,即成长。我们的教育好像是在塑造,教育稍不留心就滑向了训练的层面,学校一不小心成了技能培训班。教育与职业训练是完全不同的,训练只能获得技能。当讲授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式时,学校就只能是一个教学的场所。讲授对应的是接受。在讲授为主导的教学中,学习就意味着接受,意味着听课、做题。探究则是基于好奇、质疑、追问的积极活动。现在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但还远远不够,现在的课程标准依然是以未来要求现在,有些知识是一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却要反复去学。
中国教师报:您的这本书更像是对当下教育开出的药方。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很受读者欢迎。
张卓玉:写这本书主要是想为了建设,因为今天一味地批评或者批判是没有意义的。写这本书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人关注。2008年开始精心整理这些年的思考,动笔写大概用了四个月时间,就想一吐为快。
在这场学习的变革中,被推倒的理念还有很多。比如学生在校的任务就是学习,至于服务社会要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这个理念正在被一个新理念所取代:一个人从享有权利之日起,就要学会担当责任。
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当下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张卓玉:今天的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教育的功利性,人们过于看重知识的价值。今天,我们学校教育中的知识崇拜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从课程标准的编制到教材的编写,从课堂教学到测试评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学校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无休止的考试,并辅之以“将来有用”的说教。
中国教师报:正是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让教育陷入了一个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无所适从的怪圈。
张卓玉:当然,对知识提出挑战是需要勇气的。知识有用,但知识只是工具,它不是学习的全部,当我们把知识从整个教育结构中抽取出来时,知识就被异化了。
知识不能脱离知识的产生过程。一旦把知识从特定过程中抽取出来,知识必然就成为死的知识,就如同把人的手指从人体中分离之后不能再称之为指头一样。一些专家学者在充满激情地谈论知识的意义时,他们是熟知知识的产生过程的,而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眼中的知识就如同脱离身体的手指一样没有生命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到知识的价值,就无法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今天的学校教育的确过于关注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注。按照您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知识崇拜是功利主义的表现,是与人本主义背道而驰的。
张卓玉:我在书中把这种教育称之为“知识传授性教育”。知识传授性教育的思维模式是,把相关的教育内容提炼为一套知识体系,据此编写一套教科书,并开设相应的课程,让学生记识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为日后走入社会做好准备。在知识传授性教育框架下进行的教学实践,除了学习能力以外,其他能力无法进入教学视野,无法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性教育的自上而下的权威性和整齐划一的计划性剥夺了个性培养的可能性。比如,价值情感教育写进了所有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但是,当知识传授统摄整个教育过程时,价值情感教育永远只是一个配角。
中国教师报:如何才能逐步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
张卓玉:现在学校的硬件变了,但学生的生存状态却变化不大。我们的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变革,这场变革最核心的是要把学生的快乐成长、健康成长作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
教育的起点应该立足于人的成长的基本形式——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如果把它引入教育,知识传授就不再是教育压倒一切的任务,而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困境的出路在于实施问题解决式教育。问题解决式教育力图从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生活入手:学生是否生活在一个和谐民主的集体中?学生在为今天的学生群体和公民社会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了吗?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前提与保证就是把学校建成一个民主和谐的微型社会。
从以传授知识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解决问题为起点的教育,必然伴随一批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追求的新的教育关键词的出现:体验、探究、合作、展示。
中国教师报:知识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知识与体验、探究的关系是什么?
张卓玉:我一直在寻找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描述学生的成长状态。我认为有四个核心概念可以描述:体验、探究、合作、展示。体验、探究、合作、展示的过程自然包含了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只有让孩子经历了、体验了,才能形成“我的世界”,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教育不能省略体验与探究这些过程,省略这些过程,仅仅通过传授来获取知识,创造力就会大打折扣。传授的知识永远是别人的知识。还是那句话,有知识未必有智慧,未必有创造力。我在书中谈到,省略体验的教育必然是直接的灌输。灌输意味着蔑视学生的体验与判断,意味着相信权威,意味着无条件接受。
学生的权利需要成人来捍卫
中国教师报:您在书中曾经谈到,我们的成人是在利用学生,这如何理解?
张卓玉:现在每个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每个家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因此,教育的功利性很强。这样的思维势必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作工具。现实中有很多现象说明,我们的孩子成了家长、老师、校长等成人社会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我们甚至把孩子的当下作为未来的工具,为了孩子的未来的幸福不惜牺牲孩子的当下的幸福,把今天作为明天的手段。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和快乐,这是违背人性的。
中国教师报:从您的书中我们读出了一位教育者的良知与责任。我们发现,您的很多批评或者批判都是基于建设,为了建设。那么,您要建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张卓玉:是的,批评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中说,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可以用这句话作为标准来评价我们的教育。首先,我认为要形成一套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的起点是发现问题后进而解决问题。知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习得的,是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的副产品。其次,要建立新的学习模式,或者退一步说是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是建立一种能保障学生学习权利和承担责任的管理模式。我们要反思学生的哪些权利需要捍卫,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孩子们的很多权利需要成人来捍卫。
中国教师报:我们要捍卫学生哪些权利呢?
张卓玉:学生缺少捍卫自己权利的能力,学生权利缺失的后果是学生生存质量与发展水平的低下。学生的权利需要靠成人社会予以保障,对学生权利的保障与对学生的溺爱、恩赐是性质不同而又易于混淆的两件事。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场所,学生是学校组织的基本成员,既享有成员的权利,又承担组织成员的责任,比如,学生有了解学校重要事件、重大决策的权利。如果有可能,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利。同时,学生有分担学校困难、帮助学校发展的责任。学校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如协助学校策划组织运动会、毕业典礼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同时经历着教育与成长。
中国教师报:您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张卓玉:人本主义是一种基于人性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人本主义的永恒主题是尊重人的本性,捍卫人的尊严,崇尚人类智慧的力量,相信人类进步的永恒性。人本主义推崇“种子思维”理论,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到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探究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探究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展示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成长的重要形式,重视展示就是重视人性,展示可以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智,保障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它拓展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的渠道,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中国教师报:在您的言谈中“体验、探究、展示”等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您是在刻意强调吗?
张卓玉:教育即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成长的主要形式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形式就是体验、探究、展示,还有付出。学习的主要形式也即体验、探究、展示、付出。知识不是学习行为的对象,而是学习行为的结果之一。体验、探究、展示、付出活动的结果和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态度等。对体验、经验的态度,是衡量文明水平的一把尺度。对体验的重视,是人类的一次解放。学习始于挑战性体验,终于审美性体验。体验包括对未来的体验。未来只能孕育,不能移植。孕育的未来是以人为本的,移植的未来是以人为工具的,zhuanzhi的。探究即创造力培养。在探究之外,不存在创造力技能训练。探究即智慧培养,探究使人热爱智慧,而非热爱知识。探究即教育,而非教学。付出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形式,是学生的权利,是学生的责任。付出才能获取,付出才有尊严。在此信念基础上,需要重新理解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师的作用,同学概念的内涵,课程概念的内涵,等。
中国教师报:您主张,展示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生命成长的基本形式,也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理解展示对学生学习与成长产生的重要意义?
张卓玉:展示体现了生命的两种本性:一是作为个体的学生要成长、发展,一是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学生要交流,要欣赏或被欣赏,评价或被评价。可以这么说,对展示的认识水平和实施状况反映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文明程度。我相信,“展示”一词将成为教育的核心概念。有了思考就需要说出来,这就是展示。没有展示,就没有成就感和尊严感。保障展示,就是保障人性:我展示,故我在;我进步,故我在。我即我的标准。展示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展示意味着新的评价标准的形成,人就是人的标准,自己就是自己的标准。展示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比如,展示与做作业的区别,做作业是为了完成一种任务,而展示是代表小组的,学生会为了明天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而学习。学生在展示时也必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中国教师报:付出呢,作为在校的学生怎样付出,如何承担责任?
张卓玉:我曾经了解过,美国一所学校给小学生布置的一项作业是,让学生给家庭做一个周末旅行计划,自己作为旅行团团长带着家人外出旅游。这便是一种责任的担当。
教育既要保障学生的获取,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习得与收获,又要保障学生的付出,是指学生自觉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我们不能因为他是学生,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就自作主张地剥夺他们应该履行的责任。只讲获取,不讲付出的教育是有缺陷的的教育,付出了学生方知获取的意义。教育上任何只获取不付出或先获取后付出的观念和做法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我希望更多的学校能提倡学生在假期里深入社区做义工,做志愿者。学校不去倡导学生做这些,那么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就会占领学生的假期时间。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专家是不现实的
中国教师报:实现您理想的人本主义教育,需要首先在哪里寻求突破口,或者说,您所说的这场教育革命首先应该锁定什么?
张卓玉:我觉得这场革命的主阵地在课堂。当年安徽的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今天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则是对学生的解放。我们常说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过多,学生是被动学习,课堂沉闷,学生厌学。传统课堂解决不了学生精力流失的问题。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就像包办婚姻与自由恋爱一样,包办婚姻虽然父母是出于对孩子的一种爱,但这种爱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让孩子去自由恋爱,即便恋爱最终没有结果或者结果不好,但孩子投入感情了,他无怨无悔。
实际上,学习负担是一个伪命题,当孩子对知识的探究充满兴趣时,孩子还会把学习当作负担吗?因此,所谓减负不是减量,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给学生布置作业,首先要看作业是否值得做,然后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感受。好的教育,学生不是因为未来有用或教师要求而被动学习,而是因为自己的感受、境况的需求而主动学习。我前面提到的体验、探究的中心词都是学习。一切体验与探究是为了服务于学生的学,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
中国教师报: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由其他人包办、替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教室里的50名学生之后的第51名学生。
张卓玉:教学关注的是教的方法,学习关注的是学的规程。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好奇心是被控制、被压抑、被扭曲的,取而代之的是强制、说教、威慑,这是违反人性的教育。我曾说,学校要发起一场学生好奇心的保卫战。学校的任务是顺应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引导学生把他们所好奇的现象转化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只要可能,学校就应该让学生去感受真实、鲜活的自然与社会,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支撑这些观点的是一种大爱,对生命的敬畏。
中国教师报:只要教师还在一厢情愿地讲授,教师就很难得到解放。不能让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教师的一种负担。课堂上始终存在着一种教师决定论。
张卓玉:我们不能对教师要求过多。我们以往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要有“自来水”,要成为“河流”。这些要求很美好,但不现实。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必要是“自来水”或“河流”。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大量增加,教师作为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师的专业化到底是什么样的专业化。今天的课堂上,教师更多的要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作用。一是教师有没有可能成为人们期望成为的河流,再者教师有没有必要成为河流。教师的职责是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谓组织者的角色,是强调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所谓引导,旨在强调是引导而非替代,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诉结论。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是点拨。三维目标更多的是在展示和评价中完成的。我希望我们的教育者尽量少用或不用诸如“很好”等模糊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廉价的,是缺乏情感的,使用过多可能适得其反。如果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好在哪里,一定要点到,这才是精准的欣赏与评价。所谓合作,我很认同刚才你说的“老师是教室里的50名学生之后的第51名学生”。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学长,而非高高在上师者。
成长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促进与保障的条件。教师的职责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课题并形成探究方案,二是为学生提供可能选择的探究程序和活动程序,三是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所以今天,倡导的基于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在引导教师转变角色,教学模式的变化首先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变化。
中国教师报:教学模式或流程实际上承载了基本的教育规律。遗憾的是,很多普通教师可能一直认为自己不普通。
张卓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模式,模式是工作的流程,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有流程。有了流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加高效,才能让更多的老师来使用。我们一直倡导的教育家办学,倡导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但是客观地讲,让所有的教师都去做教育家,都成为教学专家是不现实的。就像开车一样,普通人开车只是为了方便生活,我们没必要让所有的开车人都像汽车设计师一样成为汽车专家。模式就是给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强调模式是为了保底,让所有的人都能迅速掌握最新的教学技术。模式最终是要消失的。改革就是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新的无序的过程。
中国教师报:您说,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条件地讲授,讲授是必要的,教师如何把握自己的讲授?
张卓玉:客观地讲,讲授是必要的,但讲授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讲授与学生的需要对接,讲授则会产生价值。教师的讲授不仅仅是在客观地传递知识,许多情况下,教师要表达自己对知识、人物、事件的评价。
教育的发展不能过于依赖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社会对教师抱有过高的期望,没有哪种职业像教师职业一样要承受“蜡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比喻所带来的负担。由于过于看重知识的重要性,过于依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人们便自然要求教师博学多才、全知全能。只要讲授占主导地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
人本主义更愿意做这样的假想:在一所没有教师的学校里,情形会是什么样?学生会因为没有教师而缺少道德、缺少秩序、能力低下,从而沦为动物群体吗?我们可以再做这样的追问:人类的第一个教师是谁教出来的?人类进化史告诉我们:人有追求成长的本能和走向成长的潜能。关键是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学生的探究与体验,来源于学生和知识的直接对话。人本主义教育必然是探究为体,讲授为用。
重新理解学校
中国教师报:在您的书中,您说学校要像植物园,这是您对理想学校的描绘吗?
张卓玉:应该是吧。这是对应竞技场而言的,我不希望学校像竞技场。竞争在经济领域,在成人社会可以,在教育领域则要谨慎使用,有限使用。竞技项目是淘汰式的,而教育的目的是发展,是一个生长过程,不能有淘汰。竞争会迫使学生不得不去关心自己的成绩和名次,不得不把机会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学业上,不得不把同学视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则是淋漓尽致地使用,血淋淋地使用,学生是在伤痕累累地成长。学校应该像一个植物园。植物园需要一种生态,不同的植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生长。教师的作用就是促进与保障,呵护学生不受影响,不被破坏。
中国教师报:您甚至对学校的校园文化细节都给出过一些新的创意,请举例谈谈。
张卓玉:校园里既应该有牛顿、鲁迅的画像,也应该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既应该有李白、莎士比亚的名言,也应有学生的箴言;既可以请书法家题写校名,也可以使用学生的书法作品,这样的校园也许显的稚嫩,但它属于学生自己。每所学校都应该有一个学生作品展览馆。应该把每一届学生中有代表性和有保留价值的成果收藏和展示展览馆中。一所学校的历史与成就应该从这所学校的展览馆中体现出来。
中国教师报:您在书中对学校这一学习场所也进行了新的界定,您所理解的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卓玉:今天的教育需要打破传统意义上学校界线,学生的学习场所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学校只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有学习产生的地方就是学校。学校办教育不能在围墙里办,要打开围墙,与社会对接。与社会隔绝的学校,只会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变为学习机器,而学生需要在真实的社会里真实地成长。目前,自主、服务、责任、参与这些蕴含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关键词,在应试氛围下的学校教育中都很少涉及,或者说还很少落实到学生层面。学习活动是一个没有空间限制的概念,许多学习活动是在校园之外进行的。显然,一旦横亘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看不见的围墙被拆除,教育的可用资源将是无限的。而且,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教育文化,社会的任何部门或个人都会承担起帮助学生成长的教育责任。
中国教师报:这应该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开放所有的资源来服务于学生。
张卓玉:学生不能永远在保护伞下成长,在保姆的怀抱里成长。今天的学校被人为地设计成了真空,学生生活在一个假的真空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努力学习,其他事情全部由“我们”去做,可谓是大包大揽。这实际上把学生的需要承担的责任人为地剥夺了,不承担责任,学生就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学生在学校同样需要承担责任,不同的年龄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因此,教育应尽可能缩小学校的学习过程与日后真实生活过程之间的距离,确保学生在日后面对真实的问题时不至于一脸茫然。学校与社会要尽可能保持同质状态,在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尽可能地为学生提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机会。
中国教师报:您有一个观点,学校是由孩子组成的一个微型社会。
张卓玉:当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时,学校必然走向“社会型学校”。保姆型学校在人为地延长学生的童年,也在人为地维持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保姆型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把学生的阶段性学习变成终身学习、社会型学习,把保姆型学校变成社会型学校,让学校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学校与社会应该是处于“同质状态”的,不能让学校成为一个与现实社会相隔离的“真空”,必须促进和保障学生社会的建设,促进和保障学生在自治中学会自治。
不迈步就不可能有进步
中国教师报:教育领域的改革常常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您如何看待未来的教育改革?
张卓玉:一个国家当穷人居多的时候,教育是很难健康发展的,因为他们往往只把教育当作工具,他们期望的是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而没有把教育理解成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一直想写一本关于中产阶级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书。当经济发展了,中产阶级趋于多数,中产阶级价值观成为主流的时候,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就会理性,教育才可能健康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如何来培养学生。
中国教师报:改革关键是行动,只有下水了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只有上路了,才知道路有多远。
张卓玉:是的,不迈步就不可能有进步。当初,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面临的困难与阻力同样很大,但不是走过来了吗。我们不能因为担心改革会失败或者有难度而拒绝改革或裹足不前。
中国教师报:我始终认为,更多的教育者是想改革的,但“升学率”这个紧箍咒又让很多教育者不敢轻易迈步?
张卓玉:首先需要厘清一种认识,只要改革的方向和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正确了,改革的结果不会不好。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用升学率来印证改革的正确性。因为社会评价学校时,首先看的是升学率。但是,大家关注升学率只是一段时间,而学生在学校一年365天,天天都在评价着我们学校的教育,如果你每天都做对了,即便某一年考得不好了,相信家长和学生都会理解学校。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是理性的。
我当时还在省实验中学做校长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一周的农村生活体验。让孩子们站在黄土高原上学习地理知识,让孩子们深入到农民家里了解“三农”知识。当时的语文老师说,每次学生一回来,作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因为学生们都是有感而发。当然这样做是冒着安全危险的,但是不能因为怕出安全问题,而剥夺孩子们走进自然,走向社会的机会。我坚信,这样做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中国教师报:作为分管基础教育工作的副厅长,您近年来在着力推进哪些工作?
张卓玉:这些年,我在山西一直积极地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概述战略主题是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在思考如何落实这一战略主题。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中国教师报:今天的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在学校教育领域如何有效利用教育信息化来服务于今天的教育?
张卓玉:网络文化必然对今天的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如何利用网络,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教学是一个重要命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说,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研究教育信息化关键是研究如何方便学生的学。而现在的教育信息化更多是满足于教师教的,是教师教的信息化,而不是学生学的信息化。我觉得,电脑没必要全都放在机房里,要让电脑走进教室。山西有一所学校,班级里的每个小组都有一台电脑,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询信息,真正实现了服务于学生的学。
中国教师报:您对未来的教育抱有什么样的期待?
张卓玉: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课改十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观念已经在很多地方转化为教育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国家课程在中小学陆续展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育实践者正在积极推行改革。我想,未来的教育改革必然是向着以人为本的方向继续迈进,继续深化。

张卓玉:据我所知,最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这场模式的发展,《中国教师报》多年来做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我是这份报纸的读者,每期我都看,我感觉这份报纸是一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的报纸。最近几年这份报纸把一个工作的重心锁定在“新课改”或者“新教学模式”的践行上,做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张卓玉:今天我就新教学模式的发展谈一些思考。

张卓玉:昨天下午我听了几位局长的交流,大概的印象是这种模式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个省都在做,我估计今天在座的各位多数也是来自正在尝试新教学模式的区域或者学校。所以接下来我对这种模式它的现状和它的意义谈谈,但是我讲得重点放在对这种模式未来5—10年发展的展望上。

张卓玉:首先我和大家谈一下我对这种模式的一个基本的判断,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新模式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模式。这是我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基本判断。它是一种新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少数学校在使用,还是可能成为主流的模式,能够覆盖绝大多数的学校?我个人判断这种模式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可能成为未来若干年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模式。

张卓玉:下面我谈一谈这种模式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模式?新模式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就是现在的“以人为本”。哲学上讲人文主义,到西方发达国家所追求的最先进的教育思想,都在这种模式里有体现。同时这种模式它顺应了我们国家正在发生的社会转型。我理解这种发生在课堂教学或者学校改革中的模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转型在课堂上、在学校中的体现。

张卓玉:由于有了这样一种新模式的建设,保证了学校教育能够和社会转型同步进行,否则的话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在进行转型的时候,如果课堂教学还维持100年前的这种模式,那么社会要抛弃教育。

张卓玉:我坚信这是一场不可逆转的社会进步,首先是不可逆转的,就是说只要跨入这一步,采用了新模式,不可能再退回来。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不是一种可选择的路,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

张卓玉:第三新模式将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革。现在我所了解的情况,以山西为例,学校还集中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样一个领域里面。这种模式它最后肯定要从课堂走到课外,走到学校、甚至走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革。我这儿讲到三种可能:1、重建教育结构;2、重建教育秩序;3、重建教育标准。这是我简单的对于这一场改革现状和发展做这样一个评价。

张卓玉:下面我着重谈一下新模式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首先由于有了新模式,所以会引发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新的扩展方向,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大家知道新模式的一个核心,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旦成为学习的起点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这种模式就会为基于网络的学习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提供了需求。

张卓玉:第二,我想和大家谈一下超越教室的学习和成长。新模式目前还是在课堂这个领域再做一些改革,新模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将会把学生的学习完全从传统的课堂、教室这个几十平米的领域里面超越出来,走向更广、更大的领域。

张卓玉:第三、新模式目前所倡导的、所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表现在课堂、课下,自主学习它是一种理念,一旦自主这样一种思想能够深入人心,那么从自主学习走向自主管理只是时间问题。

张卓玉:第四、由于发生了以上一些变化,那么重建教育评价体系同样也是一个时间问题。可能引发的教育变革还有很多很多,时间关系我和大家重点谈下面这四点。

张卓玉:一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将成为可能。

张卓玉: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家可能都看到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里面非常有分量的一句话,就讲到信息技术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革命性”这三个字它的份量非常重,革命性就不是改革、改良,很可能就是一个结构的重建、方式的重建。

张卓玉:而现在如果停留在今天这个水平的信息化上,我的看法是信息化不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也就是说信息化要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这样一种变革还没有出现。新模式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就是建立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它有一个技术支持就是信息技术。

张卓玉:我在山西省各个学校做调研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传统课堂下,老师运用多媒体的机率很多,用班班通也非常多,老师做一个课件,很形象、很生动的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新模式下学生丰富讨论、课堂展示,反而信息技术使用的机率低了,这种现象应该说是暂时的现象,关于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教育教学?

张卓玉:大家看一下我们的美国同行的观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大家注意看,这是美国的一位教授,他在2010年的一篇文章里面讲到“计算机应用到学校后,主要是用来强化课堂教学已有的模式”,这个判断符合中国的实际。

张卓玉:他的第二句话“在教学主义课堂中,教师使用计算机来传递知识,但是,这不应该是计算机的最佳应用模式”,马上对这样的现象做出评价,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老师传授知识,不应该是计算机的主要功能,那么它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呢?买大量的计算机用来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是在浪费钱。下面这句话“计算机完全可能创作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我现在谈的问题想表达的一种思想和一种追求。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张卓玉: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从三个方面讲:首先从服务于教走向服务于学的信息技术。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最早的是校校通,紧接着搞了班班通,每个班都有多媒体,老师用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信息技术用的很多,但是只是服务于老师教,学生学习的方面基本上不需要用计算机。未来发展的可能是“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计算机”,就像学生今天离不开手机一样,离开计算机几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这是一个方向。

张卓玉:再一个从班班通到组组通、人人通的配置,而组组通只有新学校模式才存在。现在全班同学就像我们这样一个模式,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没有小组学习概念,而这个新的教学模式没有小组就没有教学,所以小组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学习单位,那么小组配备电脑是接下来很快就可能实现的、就可能做的一件事。

张卓玉:三是从开发教学资源到开发学习程序的技术支持。多年来,信息技术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中是在开发教学资源,这个教学资源实际上是老师教课、老师备课的资源,现在的学习平台也好,学生的网络资源也好,用于学生的几乎没有。最近我们要做一个课题,对于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做了大量的了解,没有一种平台是服务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也没有哪种资源库是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

张卓玉:我们山西正在进行一个实验,叫做基于组组通的“双平台实验”,组组通就是每个小组配备电脑,双平台是两个平台“网络平台”和“课堂平台”,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实验。去年开始,今年前半年初中、高中大概各有不到10所学校在做,今年9月份我们自己开发的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就要投入使用。

张卓玉:大家看这个PPT里,一个学校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利用小组配备的电脑在完成学习任务。这个学校好象是三人学习一台电脑,我感觉是这样。

张卓玉:这是另外一个小组,中间是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网络完成小组学习的任务。

张卓玉:这张图片大家看到,这个是一个学习小组在展示,但是这个时候的展示已经不是在黑板上的展示了,是学习小组把他们要展示的内容做成PPT,利用教师里面的多媒体在进行展示。这个非常重要,现在新模式下,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实施形式就是学生展示,学生展示用什么?用嘴、有粉笔还是说有必要的话可以用多媒体?多年来我们的多媒体是教师独有的,只有教师用。那么组组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个效果非常好的。

张卓玉:第二、学习空间的变化。从教师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

张卓玉:我们多年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讲到学习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教室、就是课堂,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学习基本上都发生在课堂和教室,包括目前使用新模式的学校,学生在做学案的时候或者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还是在50平米、60平米这个有效的空间发生的一切学习活动。

张卓玉:新的模式将要支持一种新的学习,这种学习使学习的空间从教师到一切可能发生学习的地方,比如说实验室、制作室,去一个企业或者到社会上考察,或者到大自然里面观察、体验等等,这是必然的趋势。

张卓玉:我在山西反复的给我们的校长、老师们讲,如果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同于看教案、看学案,等同于看教材,那么我们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做学案或者看教材的话,我们新的学习模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借助这样一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这样一种理念扩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需要到各种可能去的地方完成学习任务。

张卓玉:前两天我在山西的一所初中和校长谈,我说你的学生学物理,他发下学案来,他自己看学案然后展示,这个期间你的实验室开不开?他没有进实验室做,必须有一个实验,他展示什么?

张卓玉:再比如我们学地理,不引导学生到室外去观察、去体验各种地理现象,就是看几本教材,然后找到教材上和考试有关的要点,这种改革意义不大,对你所能做的传统的模式一样有人做,大家的目标就有一个高考成绩,都走这一条路,新模式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热闹一场。你用你这种办法应付中考高考,我用传统的办法也能够应付中考高考,各自走各自的路。

张卓玉:只有我们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才真正能够体现我们的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培养,才能够和传统模式进行抗衡。

张卓玉:那么根据这样一种理解,课堂学习的功能实际上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研讨会,同学们根据学习内容在不同的地方展开了学习,然后要回到这样一个集中的场所,大家把自己互相学习的收获、体会和疑问在课堂上共同讨论,所以我所期盼的未来的课堂非常像我们这两天研讨会的这样一个形式,研讨会大家知道不是在这个场合学习多少东西,而是带上学习的东西在这个场合进行交流,将来在课堂上这种功能是越来越多的。

张卓玉:如果我们所追求的这样一种理念成为现实的话,实际上我们再做一件事情,拆除横在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堵无形的墙。学校和社会之间有两堵墙,一堵墙是看得见的一堵墙,我们看的很严,任何人进不去,这是安全的。

张卓玉:还有更可怕的一堵墙是将学校和社会完全隔离开,这就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学生学习就是做作业、看教材,而把大量的实验、制作、考察、体验等等真正的学习排斥了。

张卓玉:基于刚才这样一种理解,这里面还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会有一项全新的工作要做,那就是社会学习资源的开发。现在校长也好、教育局长也好,我们所理解的教育资源图书馆、实验室是校园四堵墙里面的东西,那就叫学习资源。

张卓玉:实际上未来我们所理解的学校,他的学习资源远远不限于他的四堵墙以内的各种资源,他所在的社区、学区,许许多多的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都可能纳入到学校资源的计划,都可能成为学校的学生必须去的地方、必须参与活动的地方。

张卓玉:和这个发展相关的是基于社会为学生提供服务的模式。中国现状是这样的,人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全社会包括政府都希望学校就在你四堵墙之内完成学习任务。社会认为学校以外的其他部门基本上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功能,这是我们现在普遍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的学生要联系去一个展览馆或者博物馆考察学习、去上一节课,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能不会接受,他认为这不是他的事。

张卓玉:我在欧美国家考察的时候,常常看到学生的某一节课就上在博物馆的某个展点。而这个时候,给学生上课的很可能不是老师,就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在发达国家社会部门,他有责任、有义务给中小学生学习考察提供服务,这是未来我们的教育发展要走的一个方向。

张卓玉:这样一种超越课堂、超越教室的学习,如果实现的话,学习小组的导师制提上议程,实际上是对于我们使用了100多年的班级授课制的挑战。

张卓玉:班级授课制是学校的产物,过去我们国家没有班级授课制,西方国家二三百年以前也没有这个概念,今天我们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它有它的好处,与此同时也有它的弊端,它的弊端最大可能就是支持了一个老师讲、全班学生听的模式。

张卓玉:现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倡导的是探究,那么班级40个人、50个人集体学习、集体出去考察几乎是不同的,小组学习或是学习小组,将成为未来学习的基本模式,它的作用甚至要超过班级的作用。那么小组要配置老师,才能保证小组的学习、才能保证小组的安全等等,小组或者我们叫做学习共同体,将成为最基本的学习单位。

张卓玉:这是目前新模式发展非常可能走的一条路。山西的新绛中学,就实行了导师制,每个小组配一个导师,导师基本上就是这个学期这个小组的班主任,除了他这一门课以外他要负责这个小组各个方面的活动,包括某一天这个导师可以把他的六七位小组同学叫到他家里面开一个小型的讨论会,有点像大学里面导师带一个学生。我非常关注新绛中学的这个实验。

张卓玉:第三、从自主学习到自主管理

张卓玉:这一步我坚信能走的通,我坚信这一步迈出去它的意义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首先过去我们怀疑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就有老师的满堂灌。新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老师思想的一次解放,这个解放体现在我们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事实上新模式所以成功,也是解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在能力,所有使用这种模式的学校都感觉到没有想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此高、如此强。

张卓玉:当我们在课堂上有了这样的认识,事实上也有这样一种模式以后,很快的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更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如果自主一旦从学习走向管理,学生社会出现应运而生,而学生社会的出现,对于学生的成长、社会的建立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张卓玉:首先是从灌输性德育到体悟性德育,这是对于在座的各位,局长也好、校长也好我们多年头疼事情的一个新的理解,德育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讲,事实上我们德育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不止中国,国际社会都是这个问题,包括西方发达国家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不是说学生拒绝、排斥有关德育的内容,是我们的方法陈旧,根本的问题是方法陈旧,任何地方你想用灌输性的办法完成德育的任务,最后都是失败的。

张卓玉:必须找到新的、完成德育的这样一个途径,我们新的模式给了这样一个可能性,体悟性德育,说的具体一点,在做事过程中形成关爱、礼仪等等品行。我们希望学生有许多有关道德品质良好的素养,靠说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失败的方法,真正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会,最后形成他自己的品行。

张卓玉: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机会去体验、感悟我们所希望让他认同的道德观。而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大量的做事活动的过程中,来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在做事的过程中就知道合作的重要性,知道相互关爱的重要性。同时他也知道礼貌修养的重要性。

张卓玉:自主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担当社会责任的时间前移,在担当中学会担当。

张卓玉:这种理念我估计许多人无法接受,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担当社会责任、付出回报社会是你学业完成以后工作了的事情,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学生的任务天经地义的就是学习,其他的事情不是你要考虑的。

张卓玉:新的模式肯定的讲要走向自主管理,自主管理毫无疑问的要把学生在学习期间,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提出来。事实上我们许多学校已经有非常好的尝试,下面我介绍一个课题,这个课题我参与了。高中生领导的培养课题,这是中国教育协会的一个课题,在全国目前200多所高中里面正在实验,已经做了三四年。

张卓玉:这个课题它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管理能力,概括为领导力。这个课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组成团队实实在在做一两件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事,不是搞研究性学习。我们多年来搞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搞个研究、写份报告,领导力培养课题它的宗旨是必须实实在在做一件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事,或者做两件、做三件。

张卓玉:有几个案例:一个是郑州中学,郑州中学高一学生项目组为郑州的原阳县马井小学定期开英语讲座。高中生他们在搞调查的时候发现这所小学学生想学英语,但是学校又没有优秀的英语老师,他们做了调研,进行了义卖,然后拿了课程计划,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定期到这所学校给小学生搞英语教学。这个过程绝对不影响他们自己的学习,但是这个过程他们在获取的同时也在付出,也在帮助别的同学学习。

张卓玉:第二个案例,浙江镇海中学课题组建立慈善工作站,这是真实的事情不是虚拟的。镇海中学是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课题组的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建立了一个慈善工作站,他们通过各种调研和贵州的台江县160个学生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他们也找了160多位镇海中学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这个得到了浙江招商银行的资助,大概是几万块钱。

张卓玉:第三个案例江苏江阴南箐中学,他们在小学、初中开展学生干部培训,他们到一所小学、一所初中给这个学校的班干部进行讲座,进行小学生班干部、初中生班干部的培训活动。这是他们发来的一个页面(PPT),南箐学生“未来星”——小干部培养纪实。辖区内学生是“大手拉小手”的实行者,幸福江阴的践行者。

张卓玉:刚才我讲的学生在学校期间,作为一个学生担当社会责任,在场的许多人要提出质疑甚至提出否定,不应该也不可能。成长既包括获取,更包括付出,没有付出的成长就是病态的成长,只知道获取的成长是病态的成长,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是保障学生成长的话,成长必须包括付出。必须包括承担责任,没有承担责任、没有付出的成长就是病态的。

张卓玉:同时我更看中的是付出本身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学习不等同于就是输入,输出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学生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真正为社会进步做点事情的时候,他实际上所学到的东西更多。可能比在教室里面学到的还多,或者他的这些活动为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许多的帮助。

张卓玉:人为的后置付出,延长童年的多重原因,这个不多讲了,今天我们是人为的把学生的童年延长了,是我们的责任。他已经能够为社会做点事,我们不承认,我们认为他还小,不着急,慢慢来。

张卓玉:在19世纪、18世纪美国许许多多后来有成就的人他们真正开始对社会做贡献就是十七八岁,但是今天我们强迫十七八岁的人只能在教室里面学习,什么也不用干。

张卓玉:下面我谈一下“学生社会”的出现,如果学校整个学生的管理走向了学生自主管理,那么就要出现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学生社会,学生社会的出现首先它是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在要求学习化社会的时候,对应的必须出现一个社会化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和这个真实的社会建立某种联系,不能把学校人为的建成一个和社会隔绝的真空,这是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不利于学生成长。课堂校园应该成为公民社会的摇篮,我们希望未来公民社会是什么样?在今天的校园、今天的课堂就应该是什么样。

张卓玉:如果我们追求民主,希望每个学生都自主,而在课堂上我们有一个权威、有一个绝对的老师,学生的什么活动都是由学校来安排。只要你认真学习就行了,什么事情学校都为你考虑好了,这个无法培养未来的公民。这样的人走向社会不可能是公民,只能做臣民,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只是两种人,要么是社会高高在上的人,所谓的“管理者”,要么就是“底层的老百姓”,真正的公民传统的教育是不可能这样的。那么新的模式,如果说走向了自主管理,它就会培养出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民主、民治、民想”这样的社会。

张卓玉:我谈一下山西现在实行课改的学校已经有了一些尝试,学生制定新教学模式的相关规则,新教学模式肯定要有许多的规则,山西的学校在制定这个规则的时候,首先由学生拿初稿,然后学校拿过来进行完善和修改,学生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学生不止是规则的参与者还是规则的制定者。学生组织学校各种大型活动,学生组织课间操,我在好几个学校看到,整个学校的课间操没有老师出面组织,都是学生组织,有条不紊。

张卓玉:山西有一个初中,连着4、5年任何考试学校没有监考,理由就是自主管理,自己对自己负责任,效果非常好。

张卓玉:最后谈一点重建评价体系,评价的重要性各位都知道,昨天后半段沙龙交流的时候,我们主持人问到新课堂模式的重建需要制度支持,大家也谈到这方面的内容,这个方面的改革我觉得是上上下下同时再做,政府要做大量的工作,与此同时学校也再做大量的工作,随着新模式的进展,全新的评价标准会出现。

张卓玉:首先学校评价标准,如何评价学校?在座的各位、教育局长如何评价学校?传统的标准我们都尊重、都承认。新的模式下,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未来评价的一个标准。就是教育局看一个学校、看一个校长教育资源的时候不仅仅看图书馆、不仅仅看实验室,还要看学校所在的社区周边有的资源是什么,你利用情况如何?你和社区的各个单位是否建立起这样一种社区学习的关系?

张卓玉:再一个就是学生成长的记录,我去学校很多的,校长愿意让我看他的实验室、他的图书馆。现在我给校长讲,我说你不要让我看你的实验室,我知道你花了一笔钱建了好的实验室,这是你有钱办的事;然后校长再给我看他的体育馆、运动场,我说这都是政府花钱买来的,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要看一下你这个学校办了50年,学生成长的记录是什么?让我看一下你这个学校30年也好、50年也好,有什么东西证明这个学校的学生成长。这个我们很少看到,顶多看两幅学生的书法作品、学生的绘画作品,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其他的看不到。

张卓玉:学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这个方面我们几乎看不到,我所理想的一所学校,进去以后最引人注目就是体现这个学校培养人才成长的形式、人才成长的见证。

张卓玉:那天我在山西一所高中看了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的作品,我给校长讲,我说建议你把每年学生公共基础课上做出来好的作品收藏起来,永久的展览在学校的展览馆里,以后我们进学校希望看到学生在这所学校成长的许多许多记载,这是我们对学校评价应该有的一个新的标准。

张卓玉:关于教师评价标准,我举两个例子。教师评价的标准,传统标准很重要,毫无疑问。随着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推进,对于老师的评价标准会有大的变化,我随便举个例子,比如组织能力。过去我们评价老师,更看重的是老师的讲课能力、表达能力和它的知识功底。现在我们非常看中的是你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让学生动起来?

张卓玉: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智慧体现在平台搭建、机制建立上?要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保证学生小组学习、课堂展示,否则的话你根本不具备在新模式下成为一位优秀老师的基本能力。

张卓玉:评价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展示的过程中,要看老师会不会评价,现在我们的老师学生一展示,他就在那儿指手划脚,随时要让学生记得他的存在,他不能对于学生在展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给予及时的鼓励,对展示出来的作品给予恰当好处的评价,他不会这样做。
张卓玉:如果我们对于老师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提出这样新的要求的话,教师师范教育必须改革。今天在座的有陕西师大的老师,我听说陕西师大已经开始改革。我们山西师范大学学校不断的派大学老师到课改的学校进行考察,他们也做一些准备,师范教育面临改革。

张卓玉:学生评价标准很多,那么这里面最重要的标准两个:1、高考标准;2、中考标准。这是最最重要的,这两个标准发生变化,局长、校长这个层面的各种评价标准都会出现,我相信我们的局长和校长有这种智慧,核心就是中考、高考。中考、高考这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必须发生变化。

张卓玉:关于高考,我们相信教育部会拿出一个适合我们国情的,也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这样一个评价体系,我听说这个方案已经在征求了好几次意见,好象是今年要颁布一个新的高考方案。我想说的是中考,中考是省,我估计在座的来自市教育局长我们能做的事情,在高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之前,中考应该发生变化。

张卓玉:像山西省我们是省教育厅统一命题,像有些省是市教育局在命中考题,有这种权利的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根据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需求进行中考改革,这是我们能做到的。

张卓玉:最近我在学校调研,老师们给我讲课堂上鼓励学生思维创新,鼓励学生有多样的想法,事实上也出现了这样一种令人惊喜的场面,学生在讨论问题有各种想法,可是老师说这样对考试最不利了。我们到了初三、高三再不敢利用这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往下走了,怎么办?这里面肯定的讲有中考、高考改革的问题。

张卓玉:最近山西的中考我们做了一些稳步调整,去年、今年、明年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调整到完全支持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中考形式。

张卓玉: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在开会,我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是“减”。第二是“加”。对于现在的中考题首先要减两个方面,知识性的题、技能性的题减少。我不知道最后减多少,尽可能减少纯知识性的题和纯技术性的题。我让科研老师做了一个事,把去年中考题收集回来,你们评一下各种中考题里面我们认为出的不科学的题,他们各科找了几个题,我看了一下,结果是啼笑皆非,就是去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有一定比例的题出的让你啼笑皆非,是是而非,就是死记硬背。

张卓玉:这些题谁能做到呢?只有知道标准答案的命题人才能做到,除了知道标准答案的人任何人都做不了,或者你做出来就是错的,按照你的理解完全正确,标准答案不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现在中考题。

张卓玉:其次要增加,增加什么?探究性的题、应用性的题。当然这个增加和减少肯定要保持稳定,今天山西在座的局长很多人,我们是稳稳的做,绝对不可能一大堆做多少,肯定要有一个导向,不可能步子太大,但是要往这个方向走。我个人的想法是用3—5年的时候,让我们的中考题完全能够支持新模式、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一个需求。

张卓玉:谁改革?谁占便宜。谁不改革?谁吃亏。往这个方向走,高考难度很大,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教育者会拿出适合我们国情的有利于推进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这样一个新的高考模式。

 

教研室提供

0
恰同学少年 相聚凤华学校
联系电话: 0356-2227188 2227000
晋ICP备05000609号